AED,深圳可为广州提供哪些经验
时间:2020-12-28
AED( 自动体外除颤器 ) 是一种操作简便的急救设备,它可以在患者突发心脏骤停时,帮助患者恢复心率。
近年来,随着心脏猝死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上升,使用AED对患者在“黄金四分钟”的最佳抢救时间内进行除颤与心肺复苏,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几率。
在以往存量AED利用率不高、公众缺乏认知的背景下,12月中旬,广州在地铁站、城际列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了第一批AED设备投放试点。设备落地后,还面临着后期管理维护、使用者的技能培养、公众急救理念树立等难题。
如何让AED真正地“物有所用”?同为珠三角重点城市,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AED经验和做法,或许可以为广州提供参考。
广深AED经验尚有差距
“深圳AED又救一人!”过去的一年里,深圳市急救中心网站“公众AED”栏目不定期更新着本地AED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最新动态。动用公共场所的AED进行抢救,在这个常住人口达1300余万的城市中已非新鲜事。
12月14日,深圳AED一天内连救两人的案例又一次向公众传递两个信息: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人的健康杀手;AED的早期介入是目前针对心脏骤停最行之有效的抢救手段。
深圳的医疗急救体系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11月30日,25台AED入驻深圳机场,深圳机场成为深圳首个配置AED设备的公共交通场所。
从2017年起,深圳开始着手在全市公共场所铺排AED,并将该项目纳入深圳市政府民生重点工程,从立法和政策等层面给予全方位保障。
仅2019年一年,深圳就在公共场所投放了2000台AED,保有总数达3500余台,按服务人口2000万计算,每10万人口配备AED约17.5台。按照AED建设规划目标,未来5至10年内,深圳将力争达到每10万人口配备100台AED的国际建议标准。
广泛铺排的AED在其辐射范围内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据2019首届中国AED发展高峰论坛透露,深圳自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实施以来,安装在公众场所的AED共参与现场抢救20人次,已成功救治8名患者,其中,机场2人,地铁4人,体育馆1人,社康中心1人。
目前,国内安装的AED设备,除深圳是由政府采购配置外,其他的城市主要依靠公益机构捐赠支持。
从全国范围内看,国内配置AED数量最多的城市为上海和深圳,其他如宁波、南京、武汉、成都、北京等城市的AED数量也位居国内前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内一线城市的广州并不在其列。
如今,广州正在迎头赶上。
记者了解到,当前广州的AED数量在100台左右。半个月前,深圳合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富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分别向广州市红十字会捐赠41台、20台AED设备,这些设备近日在广州地铁交通枢纽站、换乘站及广清城际、广州东环城际车站等公共场所落地。
据此前广州地铁披露的配置试点实施方案,在第一批AED试点的基础上,第二批设备将覆盖50座地铁站,计划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后续还将在本次试点的基础上分步推广。
AED智能化破解“管理难”
在公共场所设置AED是一个全新项目,其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管理维护难度高,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做好指导协调。广州集中在公共场所落地AED试点后,还要让AED真正地“物有所用”。
显而易见的是,仅从AED设备的数量方面看,尽管深圳和广州之间差距较大,但同为珠三角重点城市,深圳或许有更多的经验供广州参考。
设备后期管理维护是AED落地即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记者了解到,广州集中在公共场所投放AED试点前,广州AED设备的总体状况不甚理想,有的AED无人巡检,无法正常使用;有的设备“不在岗”,需要用时却找不到;有的设备周围人员培训不到位,关键时刻不会用。
配备是前提,管好是关键。AED配置后能否一直处于正常的备用状态?关键时刻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这都是AED配置工作的难点所在。
深圳急救中心主任周强表示,2017年底,深圳在公共场所投放500台AED,刚开始推广就面临着公众接受度不高、不理解的难题。“一台设备刚开始投放时,谁的心里都没底。不知道它到底能不能救人、能救多少人?从采购到后续维护,平均下来需要两万,如果它被偷了怎么办?”
不过,随着有关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管理难的问题或有望得到解决。
记者从相关AED供货商处了解到,不同于早期第一代产品的技术缺陷,目前出厂的AED已普遍配套了智能化的管理程序,大大解决了AED设备位置孤立、实时状态未知、管理失控等问题。“智能化管理程序可实时远程监控AED状态,及时发现设备被取出使用等信息,精确掌握急救使用数据的统计并及时更换设备的耗材数量,以确保AED始终处于正常待机状态,维护期内随取随用。”
在AED智能化管理程序的基础上,目前,深圳正在探索建立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的AED动态管理平台。周强介绍:“如将AED设置有关信息纳入120调度系统,在120调度员接到报警电话过程中,告知报警人附近的AED所在位置,让患者尽快得到有效抢救。同时,AED一旦被启用,120便能收到信号进行后续定位、数据分析,实现动态管理、信息共享,提高各类病患救治效率。”
使用技能、公众急救理念待强化
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AED配置和院前急救培训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广州市政协委员、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倪瑞兰提案建议,除了在全市主要公共场所配置AED外,还要加强对AED使用的培训。
“AED的使用方法比较简单,必要的培训有助于更加准确、安全地使用。”倪瑞兰建议,由提供设备的厂家义务培训和从事急救的急诊医务人员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可录制标准的使用视频供公众自行学习,加强对急救和AED知识的传播。
使用者的技能、公众急救理念是广州AED落地后面临的又一道难题。
不过,AED的使用培训不是简单的设备操作使用培训,而是指一个人发生心脏骤停之后完整的急救链培训,包括确认环境安全、检查患者呼吸、心肺复苏术、AED电除颤等步骤。据红十字会相关人员透露,“一般而言,组织一场培训的成本不会太低。”
广州集中在地铁站、城际列车站进行AED试点后,有广州地铁相关负责人指出,“在地铁站点配置一项涉及千万乘客的设备,除了需要考虑设备本身外,后期还要考虑(设备)如何使用的培训、数量及站点、经费等多种因素。”
据悉,首批AED配置到位后,广州地铁正持续利用车站广播、地铁电视、官方微博微信、广告灯箱等途径,向乘客普及急救基本知识和AED的性能特点,传播“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
记者还从广州红十字会了解到,该会目前已分7批次为广州地铁持有红十字救护证的一线工作人员551人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回炉强化”培训,为将来应对突发事件增强信心,真正做到“想救人”“会救人”“能救人”。
“更重要的是改变公众急救理念。”周强表示,一套公共急救体系的建立包括政府的推动、急救体系的筹建、设备的铺设和救援知识的培训。未来,深圳将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继续健全医疗急救体系,完善急救立法,着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急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