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全路网1700余人已取得心脏除颤仪急救证书
时间:2020-10-27
今日(10月27日)起,北京市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以下简称AED)工作。今年底将完成7条线路104座车站AED配置,目前,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共有1700余人取得AED急救证书。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自愿紧急救助造成损害可免责。
车站每个班组至少2人具备AED急救资质
记者了解到,AED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其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2020年6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推动本市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长途客运站、公园、景区、大型商场、体育场馆、社区等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AED等急救设施设备。
据介绍,为进一步提高地铁车站急救水平,加强应急救助的能力,北京市交通部门一直积极推进地铁车站AED设备安装工作,同步组织开展方案制定、人员培训等具体工作,持续推进在地铁车站配置AED设备事宜。
同时,自2006年起,市地铁运营企业就组织一线站务人员参加北京市急救中心、市红十字会进行的急救员培训,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的人员定期复训(每三年),保证急救技能水平;同时,将急救员培训纳入新入职站务人员培训内容。自2019年起,地铁运营企业与市急救中心、市红十字会建立培训机制,地铁员工开始进行AED培训取证工作。目前,全路网共有1700余人取得AED急救证书,配置AED的车站每个班组至少2人具备AED急救资质,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紧急处理。下一步,将在现有培训人员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培训取证人员力量,重点强化心肺复苏及AED实操技能,切实保障广大乘客的出行安全。
为保证乘客应急救助处置规范,目前,各地铁运营企业均制定了乘客意外事件处理管理办法及应急处置预案,对现场急救、陪同就医、事件调查及理赔处理等工作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各地铁车站在售票室或综控室配备有1套以上用于应急救助的急救箱,内含消毒纱布、绷带、创可贴等20余种急救物资,为广大乘客做好医疗救助服务。
自愿紧急救助造成损害可免责
记者了解到,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及时、正确地使用AED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救助,将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如有乘客倒地,发现没有意识时即应取来AED;当继续判断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时,就应打开AED进行急救应用。使用者无需具备专业背景,只要具备急救知识和AED操作技能,即可第一时间参与抢救。但是目前社会对AED的认知水平还不高,不会使用、不敢使用、怕施救不当担责的情况普遍存在。
对于参与施救后的担责问题,有关部门也进行了说明,其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通过法律保障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让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实施紧急救助行为时无后顾之忧。
为让更多的市民朋友掌握急救的基本技能, 北京市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强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并进一步细化完善法律法规。北京市有关部门也呼吁具备急救知识的乘客,在紧急事件处置过程中,积极参与公共场所急救服务,并积极配合地铁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