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抢救成功率不足1%,AED能成为危急时刻的“救命稻草”吗?
时间:2020-10-16
2020年的“双节”长假已经结束。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前7天,全国旅游人次6.18亿。而为了保障游客安全,很多景区、高速服务区、以及一些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都配备了急救点或急救站。
在浙江,很多的高速服务区今年都配额了心肺复苏的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在江苏,云龙湖风景区更是配备了红十字救护站,除了AED设备,还有急救箱包、防疫物资等应急储备。在北京,一些景点以及人流量大的公共区域,今年也设立了专门的急救点。
事实上,这样的急救点不仅仅是为假期服务。近年来,常态化推进急救设备在公共区域的配备和使用,一直备受公众关注,也是不少城市推进的重点。根据北京急救中心负责人的粗略统计,目前北京大概有一千台AED,主要分布在机场、大学、市属医院、公园等大型公共场所。但北京地铁目前还没有配备像AED这样的急救应急设备。
9月25日,在北京地铁13号线霍营站,一名45岁男子突然晕倒,现场乘客将其抬上站台,有两名热心群众先后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约半个小时后,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并将其送往医院抢救。遗憾的是,男子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9月28日,深圳一学生在打篮球时突然心脏骤停晕倒,学校医生、老师利用校园内配备的AED,对该学生进行心肺复苏与AED联合急救,目前,该学生在医院已经苏醒,生命体征稳定。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心源性猝死人数每年有近55万,平均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与此对应的是,目前我国的猝死抢救成功率不足1%。而应对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黄金四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也就是AED。